close

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地區,長期受到摩爾人的統治,呈現出獨特的回教風格。隨著王朝的更迭與政權的轉移,有著政治圖騰的回教信仰也不能倖免,因而出現清真寺與教堂相結合的奇異景象──哥多華的大清真寺即是最佳之例。

回溯哥多華(Cordoba)的歷史,它曾是羅馬帝國的殖民首都,在6~8世紀,受到西哥德人的統治,8世紀初回教徒聯合被天主教壓迫的猶太人,趕走西哥德人,成為這裡的新主人。十世紀時,在拉赫曼三世(Abd-al Rahman III)與繼任者哈坎二世(HakamII)的統治下,哥多華成為歐洲最富裕與最文明的城市,包括成立一所大學及超過300座的清真寺。

 

#1 羅馬橋

 

#2 清真寺外觀一隅

 

走在羅馬橋這端,遠遠望見座落在瓜達幾維河(Guadalquivir)河畔的哥多華清真寺大教堂(Mezquita-Catedral de Cordoba)龐大的身影。建於8世紀的清真寺,其建築融合了摩爾式、猶太式、羅馬式及巴洛克式等風格,甚為奇特,同時也是僅次於麥加的最大清真寺。其間經過幾位繼任的國王不斷擴建後,成為能夠容納25000人的大寺院。

 

#3 古色古香的旅遊服務中心

 

#4 清真寺外圍剪影

 

清真寺轉向為天主教堂始於1236年,西班牙國王費南迪三世擊敗回教勢力後,把清真寺一部分的建築拆掉,改建為教堂。爾後,清真寺的中央又興建一座哥德式天主教堂,修建工程持續到十六世紀才完工。清真寺被改造成教堂後,原本朝東方麥加的方向改成北方;圓頂的喚拜塔則被改建成鐘樓;棕梠門以外的入口也全被封住,內部的光線由明亮轉成陰暗。

 

#5 喚拜樓

 

#6 回教藝術拱門與基督教壁畫

 

經過多次的改造,原本單純的清真寺搖身成為複雜精采的宗教藝術建築,當阿拉遇上基督即意味清真寺與教堂同時並列著,一如伊斯蘭教瑰麗的紋飾與天主教華麗的壁畫相互輝映。在這裡,東、西方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如此的自然與透徹,如同橘園的入口處,回教藝術風格拱門上方彩繪著基督教風格壁畫,如此寬容有趣的畫面,讓人看了不禁露出會心的一笑。

#7 馬蹄型雙拱圓柱

 

#8

 

#9 絢麗的摩爾天花板

 

走進寬廣的清真寺內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,醒目的紅白相間馬蹄型雙拱圓柱,層層疊疊交織著,壯觀的景象,有如一波波綿密的浪潮直襲旅人心頭,讓人感到一陣目眩與悸動!850大理石圓柱呈現出不同的色調,從淺粉紅到黝黑參差排列著,宛若濃密的石林。走近圓柱旁,試著去讀她,想像著,黝黑的石柱前身或許也是淺色系,祇是,虔誠的信徒在呢喃低語時無意的撫摸,留下今日所見的時光印記。信步走到另一側,絢麗的天花紋飾佈在素樸的馬蹄型拱柱上,此刻,時光宛若停格在那遙遠的美好年代,空氣中依稀飄散著千百年前可蘭經餘韻,一縷縷、ㄧ絲絲,抬頭凝望,美麗的摩爾圖騰依然牢牢刻畫在壁龕的拱柱上。

 

#10

 

#11 絢麗的摩爾圖飾

 

#12

 

前方的光亮處,正是天主堂的所在位置,光透過彩繪玻璃傳下來,高挑的穹頂與極盡繁複的建築工藝更是目光的焦點。這裡也是建築的驚奇──教堂加建在風格迥異的紅白相間馬蹄拱柱上,回教建築語彙再次融入天主教文化的最佳佐證。除此,唱詩班座位上一大片精雕細琢的深色硬木雕刻也不容小覷,當然,華麗的聖經故事壁畫與管風琴也是不可錯過。

 

#13 瑰麗的教堂一隅

 

#14

 

參觀清真寺的觀光人潮總是陸陸續續的,當遊客稀少時,寺內顯得格外空曠與寧靜,無論是原有的清真寺或是改建的教堂,似乎同時沉浸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。層疊交錯的紅白相間馬蹄型雙拱圓柱,千百年來始終默默佇立著,原有的1300多根石柱,祇因政權的易幟而淪為祭品,如今僅剩850根,再次望向他們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。

 

#15

 

#16  街景一隅

 

百花巷(猶太小巷)位在清真寺附近的猶太區,窄窄的白色巷弄牆上掛滿各式盆栽,窄巷裡商店雲集,但過度的商業氣息澆滅自己的期待,逛一下後馬上離開。於是在清真寺的四周整整繞了一遍,這時才發現它的規模很大,不愧是僅次於麥加的最大清真寺。

# 1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鼠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9) 人氣()